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劉權)暮色四合時,慈利縣楊柳鋪鄉(xiāng)新鋪村的村委會會議室亮起了燈。十幾位村民圍坐成一圈,村支書翻開筆記本,通津鋪法庭庭長曾略整理好制服,一場特殊的“屋場會”即將開場。
“白天要插秧,實在抽不開身,感謝法庭晚上還專門來村里解決問題!”村民老李搓著沾滿泥巴的手,黝黑的臉上泛起感激的紅暈。這樣的場景,在通津鋪法庭轄區(qū)已成常態(tài)——當鄉(xiāng)間一排排路燈亮起,法庭干警們正提著公文包、打著手電筒,在蜿蜒的鄉(xiāng)道上開啟“夜間調解”模式。
時針指向晚上九點,會議室里的氣氛卻逐漸升溫。五年來,包括老李在內的19戶村民將土地租給王老板建水庫,如今租期屆滿,低廉的租金成了導火索。“王老板,這土地一租就是五六年,租金一直都沒漲,還不如退給我種地!”老李聲音里帶著急切。
“書記、庭長,當初建水庫也是應村民要求解決飲水問題,我投了三十幾萬,不能說停就停吧!”王老板急得直跺腳。
曾略翻開《農村土地承包法》:“李伯,你們想增收的心情我能理解,但土地流轉要遵循市場規(guī)律,10戶8個價,承包方怎么辦?”他轉身又對王老板說:“王總,法律規(guī)定流轉期限不能超過承包期剩余年限,合同確實需要重新擬定。土地租金也要隨行就市,水漲船高才能穩(wěn)固村民關系?!?/p>
月光爬上窗欞時,調解進入關鍵階段。曾略從公文包里掏出計算器,和村支書逐戶核算土地面積、市場租金,又打開手機查詢周邊地區(qū)土地流轉價格。凌晨一點,當最后一份合同條款達成一致,老李顫抖著在協(xié)議上按下手印,王老板緊繃的神經終于放松下來。
“這種屋場會調解形式特受群眾歡迎!”法庭干警小萬翻開記錄本,上面密密麻麻記著三次夜間調解的細節(jié):春分夜調解的贍養(yǎng)糾紛,讓八旬老人重拾天倫之樂;谷雨夜化解的相鄰權爭議,讓隔墻二十年的鄰居握手言和;立夏夜平息的灌溉糾紛,讓百畝稻田喝上及時水。
通津鋪法庭轄區(qū)多為山區(qū)農村,線長面廣,群眾司法需求具有鮮明季節(jié)性特點?!叭ツ瓴逖砑?,我們受理的5起糾紛中,有3起因為當事人白天要干活,調解一拖再拖,差點引發(fā)群體事件?!狈ㄍジ删貞浀?。正是這樣的現(xiàn)實困境,催生了“夜間調解”的創(chuàng)新實踐。
當皓月當空,大多數(shù)人都已睡下,通津鋪法庭的干警們仍奔波在鄉(xiāng)間。手電筒的光束劃破夜幕,照見稻田里忙碌的身影,照見農家院落里的爭執(zhí)與和解,照見法治的溫暖如何浸潤這片土地。他們用一次次夜間調解,踐行著“司法為民”的承諾;用一盞盞法治明燈,照亮了山區(qū)群眾的維權之路。
責編:王輝
一審:曾金春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